审计案例

    审计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案例 -> 正文

    【典型案例】反常的差旅费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31

    县审计局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审计组翻阅的L国有企业财务报表上。

    “老陈,这差旅费不对劲。”小余指着屏幕,眉头紧锁。

    经验丰富的老陈接过账簿和凭证仔细查看:“这企业规模不大,差旅费却不少。之前也没发现他们有这么多外地业务,都去哪儿出差了?”

    他们的讨论引起了组长老詹的注意。这位有着20多年经验的“老兵”拿起凭证和明细账,一页页翻阅。“全年12万余元差旅费,对一个只有20人的企业来说,偏高了。而且,企业主要业务都在本地,基本不需要外出。事出反常必有妖!”

    面对这反常的差旅费,大家一时都感到有些棘手。如何从这看似正常的账目中找出破绽,揭开疑点背后的真相呢?

    “记下这个疑点,”老詹说,“先按方案查其他事项,但这事要放在心上。”

    接下来的几天,审计组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各项工作。每周一次的审计业务讨论会上,大家都会汇报各自的发现和进展。

    “固定资产抽样盘点发现账实不符,下一步全面清查。”“银行存款核对未见异常。”

    等大家发言完毕,老詹再次提起差旅费:“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咱们既要有职业怀疑精神,更要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放过任何疑点。”

    老陈率先发言:“差旅费报销涉及大多数员工,钱最终都支付给了个人,表面看没问题,但结合前期调查,这些差旅费没有业务支撑。如果能证明差旅活动是虚构的,问题就清楚了。”

    小余补充:“几乎每个员工都报销了,连人事部的都有6000多元。”

    “还有,”老陈说,“他们全年有1万多元的外出培训费。可以查查,同一时间段内,有没有人既报销差旅费,又报销培训费。时间重叠,就能锁定疑点。”

    这个思路让大家眼前一亮。小余主动请缨:“我来查!”

    然而,面对600多张原始凭证,12万余元的差旅费,如何才能高效地查清真相呢?

    组长老詹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做了详细的工作部署:先找出所有的培训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培训人员等信息,将每一条信息手工录入到电子表格中;再根据培训时间和人员名单,逐一核对差旅费报销单,找出在脱产培训期间同时报销差旅费的人员;最后手工录入每一张差旅费报销单,重点关注出差事由,核查差旅费报销的真实性。

    紧张的统计分析后,审计组发现:5月和11月是集中培训期,先后有12名员工参加,而这12人都报销了差旅费!

    审计组决定询问相关人员,寻找时间重叠的原因。被询问的员工开始都有些紧张,吞吞吐吐。他们承认重复报销,但对每人每月三次等额报销一事,都说没收到钱,是企业统一安排的。

    “谁安排的?”“部门负责人。”“钱呢?”“交给了财务。”

    反常差旅费的背后,似乎隐藏着秘密。审计人员立即通知财务人员老张和部门负责人老王,要求他们进一步说明情况。

    老张面对询问,低着头说:“想想……记不清……”

    老王则爽快承认:“有这事,每月每人报销三张,现金由部门收回,交给财务。”

    突破口出现,证据指向老张。老陈让他读一读审计法第四十七条关于提供虚假资料的后果规定。

    老张读完脸色苍白,提出要给宋经理打电话。老陈追问:“宋经理知道?”老张点头:“他应该知道。”

    审计组又找到宋经理。宋经理一开始否认,但在审计组告知提供不实资料的后果后,终于说出实情:为解决以前年度无法报销的招待费,他们集体研究决定虚报差旅费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至此,真相大白。审计人员从反常的差旅费中发现疑点,“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查实了企业虚列支出、设立“小金库”的违纪问题,并将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