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学校新闻
【办学40周年征文】刘丰太:奋斗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8-10-11 00:00:00  来源:信息中心   作者:

奋斗与发展
学校原校长:刘丰太

        洁净幽雅的校园,洒满了金色的阳光;色彩斑斓的楼群,矗立在艾溪湖畔。抚今追昔,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巨人们手持七色之笔,绘画出一幅又一幅壮美蓝图,催人奋进;40年来,学校的飞速发展,是江无人手持勤奋之笔,书写出一篇又一篇华美诗章,记录辉煌。把最初仅有几十名学生,发展到今天万人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成了全国名牌学校。


      

        一、以艰苦奋斗精神,创建学校
        我校于1978年由江西省批准建立的。建校初期,江无技校就与“无”字“杠”上了:无校址、无资金、无教学设施,人称“皮包”学校。好不容易熬到1985年,获得上级拨款20万元,作为建校资金,在星光村买下了15亩低洼地作为校址。为了早日能招生办学,我们从20万拨款中抽出部分资金,先建一栋五层学生宿舍(既作学生宿舍,又作教室),楼房的脚手架还没拆,就招生一个班的学生,边基建,边办学。
        那几年,我们珍惜省计委拔来的资金,精打细算节省着用。比如,校园的规划和楼群的设计,免费请省局下属企业的建筑工程师设计。主要的建筑材料,学校派专人到生产企业购置,免去中间环节。对施工企业的选择,采用多家竞标。凡能节省的尽量节省,把钱花在刀刃上,提出“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能办成事。比如,院内是一块低洼沼泥地,三个大水坑几乎占院子面积的三分之一。雨天一片汪洋;晴天,烂泥一片;有些职工一进校门就扛着自行车选路而行。学校为了填平院内场地,请内行人估算一下,仅土方费用就需一万多元,学校舍不得花这么多的钱。于是,想出个“妙招”,派人在洪都大道口,拦截从市内往外运建筑垃圾的小货车,把这些渣土“请”进院内,变废为宝,并每车付给司机3元,司机们既少跑路,又得到点实惠,双方满意。这样,学校只花了一千多元办成了需花一万多元的事。
        为了省钱,凡是自己能干的决不花钱请外人干。比如,学校在引进自来水工程中,将百米长挖沟埋管的任务揽下来,由教工自己承担,从校领导到每个员工分段包干,大家挥动锹镐,刨的刨、挖的挖,浑汗劳作,按期完成,实现了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建校初期,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星期六为义务劳动日,一到这天,教工们手持工具,修道路、平场地、铲茅草、栽树苗。若遇到运材料车进院,不用打招呼,大家搬的搬,抬的抬,从来没花钱请过搬运工卸货。
        当年,江无人发扬了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团结苦干,先后建起了学生宿舍楼、教学大楼、实习教学楼和食堂、浴室、球场等。学校初具规模,将“皮包”学校的帽子彻底甩掉。1992年在全省技工学校评比中,第一批被评为省重点技工学校。


        二、以改革开放精神,办好学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省电子企业大发展,工厂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工人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但我校受到办学条件和招生指标所限制,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怎么办?我们以改革开放精神, “走出去”,到企业办学,采取校企联办,收到较好效果。
        首先,我们选择景德镇4321厂试点。工厂党委十分重视,专门派厂办主任任教学点负责人,腾出100多平方米的厂房作教室,抽出企业技术精英当教员,按学校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采取校企联合管理。实习时,企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分配到生产线上,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其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工作,企业再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样的办学模式,既满足了工厂的急需,又解决了学校条件所限的难题。同时还开辟了企业职工子弟就业的新途径,也给我们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是一举多得。接着我们在南昌746厂、九江713厂、吉安电线电缆厂等,先后铺开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大好局面。
        在抓好校企办学的同时,我们集中精力抓好学校本部的教学管理。根据技校生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这样就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提供保障。在这点上,学校又舍得花钱,舍得投入。比如我们拿出一笔“巨”资,购买40多台386电脑,建起一个很实用、很气派的计算机房,可以说该机房在当时为全省技工学校之最,很多学校派人来参观,受到称赞。有了实物电脑,该专业学生再也不用只敲键盘看不到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由此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办成了全省的精品专业。
      为提高电子元器件专业的教学效果,我们又舍得花钱,买了一批大型实物教板,尤其是电视机平面结构教学板,挂满了一面墙,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电子线路的走向和各种元器件的实物配置,使教师对着实物讲解电阻、电容等器件在整机中的作用,一扫过去学生云里雾里、老师图上谈兵的状况,在办好学校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三、以不断进取精神,发展学校
        改革开放40年,恰逢建校40年。40年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招生的规模大了,校舍的楼群高了,办学的思路广了,获得的荣誉多了。这些辉煌成就,决没有成为今日止步不前的权利,不忘初心,继续发展前进。
        要发展,就需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我校从建校初期的十来名教师,如今发展近千名,数量多了,质量更要上去,习主席曾讲“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狠抓新教师入校关,每年都派人到有关院校挑选优秀毕业生。对那些自荐来的,经严格考察,必要时还进行课堂试讲,通过后才能进校。对在职教师,校内经常组织召开教研会,交流经验。注重培育和表彰优秀教师。校外,经常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不断“充电”,提高教师的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造就一批又一批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成为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本事、有品德的教育者和领路人。
        要发展,就需完善、扩充学校的硬件建设。虽然学校从星光村搬到艾溪湖畔,无论校园占地和建筑面积比原来增加十几倍,各种条件大为改善,但是对于万名在校生的吃住和教学还难以满足需求,尤其是150亩的校园面积,没有扩展余地,怎么办?困难难不倒江无人,群策献计出良策:“上天入地”,所谓“上天”就是向空中扩展,增建两栋12层学生宿舍双子楼;所谓“入地”就是向地下延伸,在地下建设一层大的实习基地,解决汽车教学和维修操作的难题。在地下二层又建设两个大停车场,既解决教师停车的后顾之忧,又腾出院内的空间,为体育教学提供宽敞的运动场所。同时,我们对专业所需的教学设备更舍得花钱购置,如 电脑网络、数控机床、电器整机、幼师的琴乐、汽车及配件等,为打造精品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资保障。
        要发展,就要扩大生源。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招生向自主招生转变,这种转变初期,各职业学校都在“抢”生源。开始时,我校也派人到各地中学去“抢”,那几年,在“抢”生源的过程中,我们捂出个道理,认为用人海战术去招生,不是长久之计,应当转变思路,重点抓好学校各项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成有特色的名牌学校。我们凭借优美的校园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齐全的教学设备,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五的就业率,名声响亮,招生不再犯难。 “巢穴建设美,不愁凤凰来”。每到招生时节,许多家长领着孩子慕名而来报名,特别是计算机、数控机床、幼师、汽车维修等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同时,每年四、五千名毕业生走出校门,成了最好的宣传员和活广告。从此,学校再也不愁招生难了,有些同类学校的人赞美地问:“你们招生咋那么容易?”答案,创名牌学校。
       

        40年来,江无人苦干实干、忘我奉献没有休止符,始终朝着创名牌学校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奋斗着、攀登着。新时代浩荡东风劲吹,江无人再鼓干劲拼搏,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速”路上,疑心聚力、攻坚克难、永不停步、勇往直前。

 

江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高新开发区创业路925号 邮编:330096
联系电话:0791-88161455 传真:0791-88169316 赣ICP备060046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