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得……
----献给建校四十年
我记得
一九七八年的春天里,
江无技校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里,
应运而生!
没有校牌没有校址,
没有老师没有学生,
学校装在校长的皮包里。
我记得
后来啊!
青山湖畔殷家村里,
有了一块十五亩的地,
我们的学校就座落在这里。
没有围墙没有校舍,
没有花草没有树木,
三口大水塘
处处泥浆地;
老表的丛冢
安放在这里;
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
祭祀的喧嚣
打破了校园的沉寂!
在这荒漠的校园里,
老校长啊!
身体力行干在头里!
这是无声的命令!
这是有声的感动!
资金匮乏
我们一分钱掰两半花;
节省资金
全校师生齐上阵!
填水塘、铺马路,
搬水泥、扛钢筋,
种花种草,
植树造林,
全靠我们的十指!
好一派全新的校园
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我更记得
二零零三年的秋天,
学校搬进了高新开发区的新校园里!
啊!年轻校长真有魄力!
一百五十亩的南北校区
任他装点!
一万四千学生的办学规模由他一肩挑起!
他从数学系毕业来到这里,
他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干起,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沤心沥血以校为家,
一年一个台阶永无停息!
全国杰出校长他当之无愧!
老教师们发自肺腑喊出
“咱学校有个好校长”
他引领学校迈入全新的境地!
如今的学校
领导班子年富力强,
五处四系三室两中心,
领导团队精干智慧!
各司其责职责分明,
做人为本技能立身的校训响亮喊起!
“培养一个学生
成就一个人才
致富一个家庭”的办学理念
牢记心里!
“以就业为口号,
以能力为本位,
依市场需求”
教学专业方向化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日新月异!
“分层教学走班教学”
听课评课示范课,
课课精彩!
十余万合格人才出自这里,
多年全国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来自这里!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基地、
全国内知名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各项殊荣接踵而至!
如今的校园,
被厚重的校园文化包裹!
读书会、演讲会、辯论会、大讲堂.....
它教育学生,
人生就象一本书,
要倾注毕生心血才能写完的书,
人的一生要过得有品位有深度!
它教育学生,
成蝶要破茧,
成才要踏荆!
它鼓励学生,
做盛放的荆棘花,
做初放的可人的夏荷!
我记得
10级中职生秦驰
踏荆而来破茧成蝶,
錾获全国技能大赛第三名!
国家当即破格为其颁发电子工程技师证书,
被研究所当作人才破格启用!
我记得
往后的几年里,
在全国技能大赛领奖台上,
总有我们的学生站在这里!
一个、二个、八个、十个
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我记得
二零一零年的秋天,
五十位西藏学生来到学校里,
校长、书记、各大科室,
把党的关怀送进了孩子们的心窝里!
腾出一层教学楼,
教室、阅览室、
兵乓球室、舞蹈室.. ....
建浴室、开水房、饭厅… …
生活上的关爱无微不至!
教汉语、学专业
老师、师傅耐心细致!
西藏学生洛桑旦增
“祖国给了我一片蓝天”
演讲里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我亲爱的祖国!
是您给了我一片蓝天,
让我飞翔在蓝天上。
将来我要竭尽全力,
为祖国-为家乡奉献一切!
让伟大祖国的蓝天更蓝!
啊!四十年,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
我们的学校啊!
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
一路向前!
从无到有、由弱变強,
从一穷二白到实力雄厚,
从占地十五亩到-百五十亩,
从学生人数二百四到一万四千!
这一切的一切
它由几代领导人的心 血凝成!
它是江无人辛勤耕耘的见证!
我们坚信
更大的奇迹必将在这里显现!
―――徐洪菊2018年6月15日写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