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10 月 20 日下午,我校教学楼 5 楼阶梯教室传来朗朗书声。公共基础学院语文组李鑫老师以曹操经典诗作《短歌行》为主题,围绕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 展开教学,呈现了一堂兼具文学思辨与互动活力的公开课。学院五十余名教师现场观摩学习,课堂上对历史人物多面性的探讨热烈而深入,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伊始,李老师以 “认知导入” 打破学生固有印象。“同学们,提到曹操,你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形象是什么?” 问题抛出后,教室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答案差异显著:有人说 “狡诈狠毒”,有人提 “阴险多疑”,也有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认为他 “聪明睿智、胸有韬略”。为探寻认知来源,李老师追问:“为什么很多同学会觉得曹操多疑?” 一名学生分享:“我从《三国演义》里看到‘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他怕遭暗算,跟侍卫说自己睡觉时不能靠近,后来还杀了好心给他盖被子的人;还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都让我觉得他狠毒。” 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坦言对曹操的认知多来自小说、影视剧,鲜少接触真实历史。随后,师生共听《短歌行》咏唱,苍凉雄浑的节奏搭配建安十三年曹操统北方、列阵长江的历史画面,瞬间将学生带入乱世语境,为 “读诗识人” 做好铺垫。
文本分析环节,李老师采用 “诵读体悟 + 小组探究” 模式,引导学生对比 “文艺形象” 与 “诗歌形象”。“这样的曹操,和你们印象里的‘奸雄’一样吗?” 提问引发小组讨论热潮。片刻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第一组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切入,认为曹操 “虽忧人生短暂,但这份忧虑不是消极哀叹,而是年届五十四岁、赤壁之战前夕,对大业未成的紧迫感,藏着积极进取的内核”;第二组聚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指出 “这处用《诗经》典故,体现对贤才的礼遇与珍视,和《三国演义》里‘杀杨修’的狭隘形象反差明显,可见他求贤若渴的真诚”;第三组总结:“忧人生、忧贤才,本质是忧‘统一天下的功业未成’,‘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更写出他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格局。”
互动环节,有学生直言:“以前从文艺作品里看曹操,觉得他是反面角色;读了《短歌行》,才发现他有真诚、有抱负,是个复杂的人。” 李老师顺势引导:“历史人物并非非黑即白。曹操既是《三国演义》里的‘奸雄’,也是《短歌行》里怀壮志的诗人,还是真实历史中统一北方、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家。评价他,不能只看一个故事、一本书,要结合时代背景,从多元视角分析。”
此次公开课以 “评价曹操” 为线索,串联诗文解读与人物认知,打破传统古诗文教学局限。学生既提升了《短歌行》鉴赏能力,更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人物。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核心素养,打造更多优质公开课,助力学生成为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思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者:李鑫/初审:范紫权/复审:王有辉/终审:江锦伟)